雙11,買家的狂歡節,賣家的練兵場。

想必在朋友圈中,總會時不時冒出張交易金額圖片:華為&榮耀銷售額破10億,小米支付金額破16億,京東下單額度突破1000億,天貓交易額破1111億……
看似驚人的數字背后,其實是商家統計的營銷噱頭:銷售額、支付額及下單額,幾字之差,含義卻大相徑庭。
先看常規交易流程。一般來說,用戶會先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內,點擊購買,這一過程約2-3秒。
而支付流程較復雜,嚴格意義上需要經過6個步驟:1是需要修改商品數量;2是要填寫收貨地址,3是點擊確認跳轉支付頁面;4是選擇優惠券;5是選擇支付類型;6是支付完成。這一過程,往往要花費1分鐘以上,主要耗時在填寫和選擇優惠券上。
而往往就在這一分鐘,決定了買家是否真正購買了該商品。
而在商家的海報中,卻出現了下單額度、銷售額度和支付額度等不同表述。這三者到底有何區別?
下單額度是指商家統計所有已經放在購物車商品的價值總和。即放入購物車點擊確認,生成訂單后,所有買家的總額度。
支付額度是指付款成功后,商品的價值總和。即交易完成后所有買家的總額度。而銷售額度與支付額度意義相近。
所以,部分廠商在宣傳上所用的是下單額度,即購物車里的總額度,數據參考價值并不高,實屬營銷噱頭。而支付額度才是真正購買力的體現。
文章標題:如何識破商家的營銷噱頭
網頁路徑:http://www.yijiale78.com/article32/cpdspc.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App設計、搜索引擎優化、企業建站、小程序開發、標簽優化、App開發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