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進玉

[ 2020財年,阿里健康營收96億元,同比增長88.3%,虧損1570萬元,同比縮窄82.9%。 ]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互聯網醫療被認為是進入了快車道,但盈利挑戰仍懸而未解。
回顧互聯網醫療從2012年誕生至今可謂經歷了幾輪“過山車”式的瘋狂。先是2014年資本狂風把互聯網醫療捧上風口,再到2016年跌落,2019年越來越多的政策松綁。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筆者:“2014年、2015年的時候,所有互聯網醫療的參與者都幻想過各種引爆互聯網醫療的條件,但做夢都沒有想過會發生這次的疫情。當時參與市場的80%的玩家,如今都已經不干了。”
2014年,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進入互聯網醫療,開啟了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圈地”。騰訊在當時通過大手筆投資前身為掛號網的微醫,而阿里則是通過支付寶和阿里健康雙路布局互聯網醫療。
如今,騰訊旗下自主創建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騰愛醫生”關停,但并不影響其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占據半壁江山。筆者梳理目前互聯網醫療玩家中,包括丁香園、微醫集團、卓健科技、醫聯、好大夫在線、企鵝醫生等都有騰訊資本在內。
而阿里健康(00241.HK)則已躍升為互聯網醫療市值高的企業。其5月27日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0財年,阿里健康營收96億元,同比增長88.3%,毛利潤22.3億元,同比增長67.6%,虧損1570萬元,同比縮窄82.9%。
不過,筆者注意到,自帶電商基因的阿里健康,醫藥銷售仍是其的業務板塊,包括了自營銷售業務和平臺銷售業務。數據顯示,2020財年,阿里健康以提供平臺服務為主的銷售收入11.7億元,占營收的12.2%;以自營醫藥為主的收入達81.3億元,占營收的84.8%。兩者相加,有93億元的營收來自醫藥銷售,占營收接近97%,而醫療服務的占比則不足3%。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扮演流量收割機”的丁香園正忙著去醫療化,向更寬泛的大健康領域延伸。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此前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否認了互聯網醫療企業尚未有企業盈利這一說,但也強調,互聯網醫療企業要實現盈利,提供與醫院業務重合的醫療服務絕不是最優選擇。
成立于2000年的丁香園,目前已經涵蓋有丁香園、丁香媽媽、丁香醫生等面向不同受眾的平臺矩陣并全資籌建了線下診所。然而線上醫療服務卻只是丁香園C端業務之一,根據李天天透露,目前從人力配備、資金投入、營收規模等角度來看,線上醫療服務遠談不上是丁香園內部的支柱業務,更多是一種對行業前景的提前布局和動作卡位。
另一傳言正在為上市準備的東軟熙康,實際上走的則是B to B to C的業務發展模式。據了解,作為東軟集團旗下在健康管理與互聯網醫療領域“打頭陣”的東軟熙康則是側重以區域市場為入口,連接居民健康數據,醫療服務供給、支付方賦能等方式,構造醫療健康生態的循環,同時建設和運營線上線下融合的健康管理與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
疫情讓互聯網醫療燒了好多年錢都沒能解決的獲客問題有了突破,今年上半年注冊的真實用戶數應該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和;同時,過去不重視線上問診的大三甲醫院也紛紛入局,一把手親自抓互聯網醫院建設;更為重要的是,以前互聯網醫療人做夢都想開通醫保支付也實現了且遍地開花。
不過目前互聯網醫療的致命問題并沒有消除,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顯著提高醫療效率。如果只是簡單問診或者開藥,提高的效率太低,不足以支撐太高的估值。這或是為什么各家的故事和商業模式里,醫療服務似乎是增值服務,而非主業。
互聯網醫療出現的初心是把分配不均的醫療資源再分配,提高資源利用率。不過如今看來,醫療服務本身增值仍任重而道遠。
當前題目:互聯網醫療企業賺錢不靠醫療靠什么?
鏈接分享:http://www.yijiale78.com/article36/cpdssg.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用戶體驗、小程序開發、網站內鏈、靜態網站、企業建站、微信小程序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