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向”課題深研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該項目由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教授擔任首席專家,邀請新華網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的領先媒體及相關機構加入課題組一同開展項目研究,是一項學界和業界聯合攻關的重大課題。課題研究從智能傳播相關理論與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業的實際應用出發,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在技術創新、人才轉型、內容生產、用戶接受、社會治理等層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對如何實現智媒時代的全面價值引領提供策略思考。

受疫情影響,本次深研會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會議由王曉紅教授主持。中國傳媒大學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長段鵬教授和科學研究處處長賈秀清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同時,課題得到了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與會嘉賓同子課題負責人、場內外課題組成員一道,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從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出發,深入探討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應用實踐的重點方向、理論建構的基本問題。
以下是演講嘉賓的發言內容精粹: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
當前我國媒體智能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業的應用也更加深入和廣泛。要推動和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既是抓手,同時也是支撐、保障和方向。
黨和政府從戰略全局角度出發,多次對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應用作出重要部署,致力于推動媒體的智能化轉型,服務于人民需求,服務于正面宣傳,服務于全面提升輿論引導力。這要求我們必須完成從傳統傳媒教育向智能傳媒教育的轉型。未來的傳媒教育,需要的是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復合型傳媒科技人才,這不僅是國際科技創新發展的時代需求,也是傳媒行業創新變革的必經之路,更是面向未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曉紅:
總書記在談到人工智能發展時多次強調,要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當下,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深刻影響著新聞媒體的信息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我認為,實現萬物互聯,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信息之間的廣泛連接,只是網絡社會的基礎版,或者說只是互聯網發展的前期階段。人工智能的興起及應用將互聯網發展帶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是網絡社會的升級版。
在這樣一個多學科交融、多團隊協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強對技術應用可理解性、可用性、可控性的判斷,特別是要厘清當前人工智能之于新聞傳播業發展的基本屬性、核心要義到底是什么。同時在研究進程中,我們還需準確把握我國當前媒體融合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次局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用于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發展的理論,使理論研究更好地服務于業界發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助力媒體創新。
新華網總編輯郭奔勝:
多年來,新華網在媒體融合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著很多挑戰。首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連接用戶,讓新聞報道更“走心”,真正連接起社會各個階層,是新聞從業者和研究者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其次,如何真正處理好業界實踐與學術研究的關系,切實提高主流媒體的信息采集、生產、傳播能力,實現“富媒體化生產”,讓用戶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同時提高他們的科學認知水平,服務于人對觀念、趨勢的判斷,是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業應用的一大方向。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
人機融合智能是跨物種、越屬性的人機交互智能生態科學體系。隨著萬物感知時代到來,人工智能成為通用技術,媒體融合進入更高、更復雜的階段,對傳媒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媒體人要懂技術底層邏輯,能夠判斷什么是核心技術、哪些是關鍵技術。
在技術層面之外,還要高度重視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及經濟學等多學科融合、發展狀況,把握社會與行業未來趨勢。物聯網環境中媒體離不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絕非單一學科、它也離不開媒體。我們正在共同建構新的世界、尋找新的關系本質、理解新的連接方式。從互聯網時代到萬物互聯時代,“物聯天下”不僅指代某種技術趨勢,更包含對于新的倫理思想和文明共識的期待。
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
隨著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準確把握人工智能的特點與趨勢,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融合發展,成為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新課題。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領下,突破時空界限的全程媒體、突破物理限制的全息媒體、突破主體界限的全員媒體、突破功能界限的全效媒體閃亮登場,內容、信息、服務、社交融為一體,使得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傳統主流媒體亟待向全媒體迭代,發展全業務,覆蓋全終端,適用全場景,運行全數據化,用戶價值全聚合。“5G+AI”將在媒體融合中得到廣泛運用并成為媒體的底層架構,因此,媒體融合要更加重視“5G+AI+媒體”的引領作用,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為支撐,建立起全功能智能媒體運作平臺。
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龍耘教授基于技術與媒介倫理,重點探討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價值引領的內涵、目標與導向,主流媒體如何做到“第一信源、第一解釋權”,如何貼近年輕人,如何面對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都是研究將要重點關照的問題;電視學院曹晚紅教授認為,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業人才培養要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以滿足全媒體人才需求;在美國訪學的電視學院吳煒華教授在線上參與研討,他指出,在探索智媒時代全球新聞傳播業的實務與研究變遷的同時,我們還需深入理解智媒時代對新聞傳播學知識框架的重構,準確研判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研究的地緣模式。
在點評環節,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遠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內容、環境的智能識別,人、內容、環境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對應著場景,場景決定了內容,并將最終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社會結構和關系。我們如何定義和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其所對應的場景顯得尤為重要,以場景為切入點,我們就可以推導出多元的研究范式和全新的結論。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秦瑜明教授則認為,本課題開創了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多個“第一次”,對新的學科范式的建立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課題首席顧問趙淑萍教授在總結發言中強調,要重視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的階段性推進工作,對子課題的內容把關要做到逐條討論,讓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還要注意課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相互聯系,確保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相關研究工作的有序推進,按時按量高質完成課題的各項任務。
網站題目:人工智能將如何驅動新聞傳播業發展?學界業界前沿觀點來了!
文章分享:http://www.yijiale78.com/article8/cpdpop.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App設計、云服務器、網站導航、網站維護、移動網站建設、小程序開發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